诗经有云,“安且吉兮”。这是安吉县名的由来。安吉产竹,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之称。
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余村的变化是基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从“靠山吃山”变成了“养山富山”,甚至还走在了中国数字化乡村的最前沿,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院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与应用实验室主任柴剑平一行也专程赶往安吉余村调研学习,特别以安吉模式作为观察典型,与安吉文澜、杭州广电云等业内科技企业一同研讨县级融媒体架构在实践中的建设和应用。
2019年,安吉县入选浙江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县(市、区)建设名单,余村、黄杜、鲁家、横山坞、横溪坞5个村率先启动。在最早启动数字建设的安吉余村,依靠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信息一张图、保障一张网”。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建筑以及党员分布、村民信息等都在一张图上真实还原,可观可控;数字余村平台集成了环境检测平台、垃圾分类处理平台、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系统,分散的数据统一整合、统一管理。
去年年底,位于安吉新闻集团的“两山转化”数字展示中心建成,成为安吉县数字化运用集中展示的平台,数字化在各个领域的最新运用,都能在这里看到。
在一张2.5D地图上,街道、房屋、公共设施在地图上真实还原;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群众对村里的大小事项了如指掌;借助县旅游大数据平台,进出余村的游客、车辆都能实时分析,为村里提供参考……这些,不仅在余村能看到,还能在展示中心的屏幕上也都能看到。
安吉余村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实现村民、群众、巡察员可以通过手机APP快速上报待处理事项,中心管理员通过管控平台即可下发任务。在“爱安吉APP”上新建了“数字乡村——余村”模块,其中功能模块就是“村情直通车”。
村里的巡查员可以通过的手机直接将村内现场的情况直观反映到展示中心大屏上。村民的意见建议也可以通过“村情直通车”提交到平台,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分派到网格员,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接收并立即处理。
安吉县其它试点村,将沿用数字余村平台的框架,并填充特色模块。横溪坞村围绕“四个不出村”建立了数字横溪坞平台,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实时显示,村民线下办事流程全部植入线上。黄杜村结合安吉白茶种植系统,监测茶园数据,实时监管安吉白茶生长情况,同时以图文视频形式展现扶贫工作最新进展。横山坞村则围绕旅游和治安,实现旅游监控、外来人口数据分析和治安维保的数字化管理。鲁家村形成了集流量监控、游客跟踪、收益分配、安全管控于一体的数字平台,18个家庭农场实现了收益精准分配。
“数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基层治理,更在于用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民安民富齐头并进。可以预见不就的未来,数字化运用在县域治理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乡村平台的建设,使村民住得安心、游客玩的舒心、党的管理放心,力争办事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矛盾不出村、垃圾不出村。
而安吉融媒体中心通过“爱安吉”APP的服务达到覆盖用户的目标,能够更加高效的采集信息和智能化的梳理分析,从而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的指挥中心大脑作用。目前安吉融媒体中心已经将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智慧旅游、三维指挥系统、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进行融合,走在了全国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前列。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院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与应用实验室主任柴剑平认为安吉融媒体中心的实践很好的印证了一种先进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县级融媒除了原先媒体宣传属性以外,在社会治理、智慧乡村等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增加了文化传承、智慧旅游、线上教育等新内涵,县级融媒中心成为我国县乡村地方区域信息化、智慧化的总前端。